旱情、旱灾、旱情标准如何划分?
旱情
指在作物生育期内,由于降水少、河流及其它水资源短缺,土壤含水量降低,对农作物某一生长阶段的供水量少于其需水量,从而影响作物正常生长,使群众生产、生活受到影响。受到影响的那部分面积称为受旱面积。表述旱情严重程度的四项指标是降水量,土壤湿度、作物生长状况以及地下水埋深。因而在生产实践中,旱情监测内容就是对雨情、土壤墒情、作物苗情以及地下水埋深的测定。
旱灾
指在旱情发生后由于水源、水利基础条件或经济条件的限制,未能及时采取必要抗旱措施,而造成农田减产或城镇工业生产受到损失的现象,农田减产三成以上面积称为成灾面积,其中减产八成以上叫绝收。旱灾不单纯是气象干旱或水文干旱的问题,而是涉及到气象(降水、蒸发、气温)、水文(河流来水、水库、塘坝蓄水、地下水)、土壤(土质、含水量)、作物(种类、不同发育阶段)以及灌溉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问题。即使降水少,发生了气象干旱,假如能及时为农作物提供灌溉,补充其所需水量,或采取其它农业措施保持土壤水分,满足了作物需要,也不会形成旱灾。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,而旱灾却不同,它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,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。
水田:指需要在表面保持一定深度水层的农田,如种植水稻的稻田。
旱田:指不需要在表面保持水层的农田,如种植小麦、玉米、高粱等粮食作物和蔬菜、果树的耕地。
白地:指尚未种植农作物的耕地。
墒情:指农田耕作层土壤含水量,反映作物生长期土壤水分的供给状况。
失墒:指农田土壤水分散失的过程。
缺墒:指农田耕作层土壤含水量小于作物适宜含水量,从而引起作物生长受到抑制甚至干枯的现象。
水田缺水:指因水源不足造成水田适时泡田、整田或秧苗栽插困难,或是插秧后水稻各生育期不能及时按需供水,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的现象。
白地缺墒:指在播种季节,将要播种的农田耕作层土壤含水量低于种子萌发需要,影响适时播种或需要造墒播种。
旱情标准
作物受旱面积:指在田作物受旱面积。受旱期间能保证灌溉的面积,不列入统计范围。
轻旱:指对作物正常生长有影响。旱作区:作物在播种后或生长期间,土壤墒情低于作物的需水量造成出苗率低于8成,作物叶子出现萎蔫或20厘米耕作层土壤相对湿度低于60%但大于等于40%。水稻区:插秧后各生育期内不能及时按需供水,稻田脱水,禾苗出现萎蔫。
重旱:指对作物生长和物作产量有较大影响。旱作物:出苗率低于6成;叶片枯萎或有死苗现象;20厘米耕作层土壤相对湿度小于40%。水稻区:田间严重缺水,稻田发生龟裂,禾苗出现枯萎死苗。
干枯:指出苗率低于3成,作物大面积枯死或需毁种。
水田缺水:指在水稻栽插季节,因水源不足造成适时泡田、整田或栽插秧苗困难。
旱地缺墒是指在播种季节,将要播种的耕地20厘米耕作层土壤相对湿度低于60%,影响适时播种或需要造墒播种。
牧区受旱面积:指牧区因降水不足影响牧草正常生长的草场面积。
因旱人畜饮水困难:指因干旱造成临时性的人、畜饮用水困难。属于常年饮水困难的不列入统计范围。牧区在统计牧畜饮水困难时要将羊单位转换成大牲畜单位。
(文章来源:水利部网站)